内卷加上国外通胀,整体外贸形式不容乐观 二维码
1
最近让货代疯狂转发的是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的一句:“活下来”, “世界的经济在未来的3到5年内都不可能好转”。 任正非的“寒气”不仅传递给了华为人,还传递到了各行各业。 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,7月我国出口5646.6亿美元,同比增速18%, 连续三个月保持 15%以上高速增长,出口保持较强韧性。 同时,7月贸易顺差1012.6 亿美元,创1994年有数据以来的历史新高,同时,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创历史同期新高。 从数据的角度,我国的出口形势非常喜人。 为什么数据显示中国出口强劲,而货代外贸人却感觉寒气逼人呢?有分析师指出,主要是因为品类的结构性变化。 过去“袜子换飞机”的刻板印象如今随着外贸结构的变化如今已今非昔比。 今天中国出口高附加值的品类在明显增多,而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品类在逐渐下降。 高附加值的品类在带动经济增长,而这些品类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行业, 因此它比消费品的行业集中度要高一些,基本上被国内技术领先的龙头企业所占据。 而这些行业的出口通常也离普通意义的消费品外贸距离比较远, 因此一般意义上的外贸从业者其实是感受不到这些行业的热度的。 也就是说企业主们表达的更多是个体感受,未必能够全面反映行业整体表现。 还有一点就是,中国制造的“溢出”。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环境较往日已大不相同: 人口红利逐渐消失,土地成本快速增长,以及产业升级趋势愈发明显等。 这导致部分外资企业制造产品的成本优势逐渐被“稀释”,低端制造业不断向越南转移。 我们出口中既包含资本、初期产品、中间产品,也包括最终消费品。 在这个中间品的出口过程中,并不需要做消费品的跨境电商从业人员参与, 而更多的是工厂的老板和供应链员工参与。 因此,规模庞大的消费品外贸人并不能直接从中间品出口增长中获利。 |